微观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作者:aiycxz.cn

范文第2篇关键词:微观经济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88-02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微观经济学通过对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的研究,说明现代西方经济社会市场机制的运行和作用,以及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其教学目的在于通过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理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微观经济学课程具有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图形多、数学推导多等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因此,如何提高微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是每一位微观经济学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一、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理论体系庞杂,内容抽象。微观经济学以价格理论为核心,以单个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为研究对象,主要由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构成。其内容涵盖了从产品市场到要素市场,从个体消费者到生产者,从局部到一般,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方面,理论体系庞杂。微观经济学包括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大量使用边际分析、均衡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分析方法,内容抽象,学生普遍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2.图形多,数学推导多。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由经济变量关系联结在一起的、具有很强逻辑性的学科,大量使用坐标图和数学推导来证明经济理论。例如,在消费者行为理论中,需要利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来推导消费者均衡;在生产者行为理论中,需要利用等产量曲线和等成本曲线来推导生产者均衡;在市场理论中,需要利用不同的收益曲线和成本曲线来推导不同类型市场的厂商均衡。这些图形和数学推导对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3.学生数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微观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或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此时,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只学习过高等数学课程,尚未学习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等课程,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微观经济学中大量使用微积分、求导、拉格朗日函数等数学知识,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的欠缺,对微观经济学中利用数学方法推导经济理论和经济模型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二、提高微观经济学教学效果的途径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多,覆盖面广,而课时有限,一般为48~64学时。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者行为理论、市场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等基础性理论,应重点讲解,力求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对于一般均衡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等内容,可作一般性介绍,由学生自学掌握;对于博弈论、信息经济学等前沿理论,可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选择地进行讲解,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改进教学方法。微观经济学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①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经济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案例。例如,在讲授需求弹性时,可以“谷贱伤农”和“薄利多销”为例,分析需求价格弹性对厂商销售收入的影响;在讲授机会成本时,可以“上大学合不合算”为例,分析上大学的会计成本和机会成本;在讲授外部影响时,可以“环境污染”为例,分析外部不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影响。②互动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互换角色,共同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例如,在讲授供求理论时,可以“房价为什么会上涨”为题,组织学生讨论影响房价的因素;在讲授消费者行为理论时,可以“大学生消费行为调查”为题,组织学生调查分析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在讲授市场失灵时,可以“信息不对称”为题,组织学生讨论信息不对称对市场经济的影响。③实验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是利用实验经济学的方法,通过设计模拟经济环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经济角色,参与经济决策,从而加深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市场理论时,可以设计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