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作者:aiycxz.cn
栏目为您提供《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范文一篇,希望对您在论文写作的时候有所帮助#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摘要: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是少年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对于未成年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在立法上存在规定不明确、适用条件过严、封存程序缺失、监督机制缺位等不足, 在司法实践中存在适用率低、封存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 应通过明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适用对象、放宽适用条件、完善封存程序、建立监督机制等途径, 进一步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记录封存; 回归社会;一、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概述(一)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概念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是指对符合法定条件的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记录予以密封保存, 除法律特别规定外,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查询的制度。该制度旨在弱化犯罪标签效应, 帮助未成年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二)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理论基础1. 国家亲权理论。国家亲权理论起源于古罗马时期, 其基本含义是:国家居于未成年人最终监护人的地位, 负有保护未成年人的职责, 并应当积极行使这一职责。该理论包含三项内涵:首先, 国家是未成年人的最终监护人;其次, 国家亲权高于父母亲权;最后, 国家亲权以未成年人的福利为本位。国家亲权理论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作为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理论基础也源于国家亲权理论。国家亲权理论要求国家在未成年人犯罪后, 不能像对待成年犯罪人一样, 仅仅对其进行惩罚, 而应当以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其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 帮助其顺利回归社会。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而设立的。2. 儿童最大利益原则。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儿童权利公约》所确立的关于儿童问题的一项重要的国际性原则, 其基本含义是:关于儿童的一切行动, 不论是由公私社会福利机构、法院、行政当局或立法机构执行, 均应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一种首要考虑。儿童最大利益原则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基本原则, 也是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基本原则。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通过封存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记录, 使其免受犯罪标签的不利影响, 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 符合儿童最大利益原则的要求。3. 刑罚个别化理论。刑罚个别化理论是近代学派在批判古典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基本含义是:根据犯罪人的个人情况, 有针对性地规定和适用相应的刑罚, 以期有效地教育改造罪犯, 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刑罚个别化理论要求对未成年犯罪人适用不同于成年犯罪人的刑事政策。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正是基于未成年犯罪人的特殊性而设立的, 其目的在于帮助未成年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 预防其再次犯罪。4. 标签理论。标签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犯罪学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 当一个人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后, 他就会逐渐认同这一标签, 进而实施更多的犯罪行为。标签理论认为, 社会对犯罪人的反应是导致犯罪人再次犯罪的重要原因。因此, 应当尽量避免给犯罪人贴上“犯罪人”的标签。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通过封存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记录, 避免其被贴上“犯罪人”的标签, 从而预防其再次犯罪。(三) 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意义1. 有利于未成年犯罪人顺利回归社会。犯罪记录是犯罪人曾经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明, 其存在会使犯罪人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受到歧视, 从而阻碍其顺利回归社会。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通过封存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记录, 使其在就业、升学等方面免受歧视, 为其顺利回归社会创造条件。2. 有利于预防未成年犯罪人再次犯罪。犯罪记录的存在会使未成年犯罪人产生自卑心理, 进而自暴自弃, 再次实施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通过封存未成年犯罪人的犯罪记录, 避免其产生自卑心理, 从而预防其再次犯罪。3. 符合国际社会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趋势。对未成年人实行特殊保护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做法。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我国建立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符合国际社会对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趋势。二、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现状及不足(一)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