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作者:aiycxz.cn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关键词】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和谐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竞相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通过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维持较高消费水平的需要。工业生产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却出现人口膨胀、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贫困加剧和各国发展失衡的社会矛盾。可见经济要持续发展,社会能够和谐发展,保护好环境是关键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不但涉及人类未来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发展就是高消耗,高增长的消费经济模式,不考虑自然的承受能力,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发展,造成人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将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物质不灭和能量守恒定律,应用到作为有机整体的人与自然系统。满足人类需求是社会发展的中心。要求人类在尽量减少资源消耗的基础上,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少投入多产出,促进可再生资源的增长,使系统内部在相互协调的情况下,物质能量的转化率达到最佳效果,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同时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地多利用少排放,以减少自然的负荷,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良好状态,成为人类与自然相互协调的发展关系。2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2.1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人类要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要强调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强调整体性思维,把人类、社会和自然看作是一个有机整体加以认识和对待。不断完善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使整个科学技术沿着符合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通过采用高新技术,提高工业生产、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资源的损耗,减少污染排放。传统的消费模式是建立在落后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基础上的资源、能源的高消耗和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的高污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日益增加,对环境的压力也日趋增大。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不仅要重视优化产业结构和提高生产效率,而且要积极地引导消费,建立可持续的消费模式。要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要因地制宜地发展以保护环境为目的的绿色产业,从而提高消费质量。由于各国国情和发展水平的不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各有差异,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精神,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全球共同的联合行动。2.2 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2.2.1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证明,经济问题与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经济活动既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也受生态规律的制约,任何以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都必然受到自然的严厉报复。而且,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总是以上一个时代遗留下来的资源和环境为基础,当代充足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又为下一个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较好的条件。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发展”的动态调整原则,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压力,通过发展环保产业和相关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就是要求发展的目的不是为少数人利益,也不是为发展而发展,而是为了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