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环境保护的论文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作者:aiycxz.cn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两大主题。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复苏,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急剧增长,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在创造辉煌的现代文明的同时,对发展的内涵却步入了认识的误区,一味滥用赖以支撑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使地球资源过度消耗,生态急剧破坏,环境日趋恶化,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空前紧张的程度。面对严峻的现实,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会经济行为,深刻反思传统的发展观、价值观、环境观和资源观。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被迫理性地探索新世纪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试图冲破昔日牺牲生态环境、盲目追求经济增长的樊笼,寻求一条既能保障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又能维护生态良性循环的全新发展道路。历史决定了本世纪是人类拯救地球也是拯救自身的最后一个机会,未来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已成为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是1987年由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首先提出的,它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观成为人类的共识和时代的强音,并被具体体现到了这个会议发表的五个重要的文件中,人类最终理智地选择了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诀别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可持续发展观强调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其核心思想是经济发展应当建立在社会公正和环境、生态可持续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可持续发展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科技、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究其实质是要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其目的是保证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地区、个人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保证我们的子孙后代同样拥有发展的条件和机会。它的要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应负的责任,并有与之相应的道德水准。我国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现代化建设必须始终遵循的重大战略。在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理念越来越得到社会各界和公众的认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自然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基础和技术能力仍然薄弱的国家,实行可持续发展对中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如何走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困境,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一、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对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人口现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人口数量庞大2005年1月6日,我国大陆(不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总人口达到13亿。我国人口总数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5,在世界上,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众多的人口不仅使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每年新增人口约1000万,新增国民收入的1\/4被新增人口所消费。2. 人口素质较低我国人口的文化素质总体较低,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15岁以上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6%。全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年左右,而发达国家为11~14年。另外,我国出生人口素质低,每年出生缺陷发生率为4%~6%,约100万例。数以千万计的地方病患者和残疾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3. 人口结构不合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7%以上,60岁以上人口达10%以上,预计到本世纪中叶,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将高达27%。人口老龄化将导致劳动力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保障问题突出。另外,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升高,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已达117,严重偏离正常范围,将导致婚姻挤压等问题,影响社会的稳定。4. 人口分布不均衡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94%的人口聚居在占全国总面积43%的东南部,乡村人口约占61%,城市化水平较低。我国城市人口膨胀,城市基础设施不堪重负,出现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水源短缺、污染严重等问题。(二)资源问题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相对短缺,资源形势十分严峻。1. 水资源短缺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