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作者:aiycxz.cn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变迁厉震林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经历了从戏剧化表演、日常化表演、模糊化表演、情绪化表演、仪式化表演、身体化表演、颜值化表演等七个阶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影美学的演变历程。它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电影工业的转型有关,也与电影观念、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变化有关,它是中国电影文化嬗变的重要载体和镜像。关键词 改革开放 中国电影 表演美学 变迁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经历了从戏剧化表演、日常化表演、模糊化表演、情绪化表演、仪式化表演、身体化表演、颜值化表演等七个阶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电影美学的演变历程。它的发展,与整个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电影工业的转型有关,也与电影观念、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变化有关,它是中国电影文化嬗变的重要载体和镜像。一、戏剧化表演“文革”结束以后,中国电影表演美学首先出现的是一种戏剧化表演。它是对“文革”时期“高、大、全”和“三突出”表演模式的一种反拨,要求回归到现实主义的表演传统,从生活出发塑造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形象。它仍然有着较为浓郁的戏剧化色彩,但是,它已经初步摆脱了“文革”电影表演的“神化”和“僵化”倾向,开始注重人物的内心体验以及外部性格化,在戏剧化的电影格局中努力使人物形象真实化和立体化。“文革”结束初期,电影生产逐渐恢复,但是,电影观念仍然停留在“文革”时期,戏剧化表演也就成为当时电影表演美学的必然选择。它主要体现为两种形态,一是“文革”前十七年电影表演的延续,例如《大河奔流》中的张瑞芳、《从奴隶到将军》中的杨在霖、《傲蕾·兰》中的张玉红、《吉鸿昌》中的达奇、《泪痕》中的李仁堂、《啊!摇篮》中的祝希娟,他们的表演大多有着十七年电影表演的痕迹,在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表演较为规范和标准,但是,也有类型化和模式化的倾向;二是电影表演的初步探索,例如《生活的颤音》中的史钟麒和冷眉、《苦恼人的笑》中的李志舆、《樱》中的程晓英和许还山,他们的表演开始从戏剧化向生活化倾斜,在镜头前较为松弛和自然,尤其是冷眉在影片中的表演,在当时被称为“忧郁的文艺研究 2018 年第 8 期微笑”,颇为符合当时的社会文化心理,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应该说,戏剧化表演是当时电影美学的产物。由于“文革”结束初期,电影生产尚未完全恢复,电影观念仍然较为传统,电影表演也就大多延续十七年时期的表演方法,在戏剧化的情节和场景中展开表演。它虽然有着戏剧化的倾向,但是,它已经不同于“文革”时期的“神化”和“僵化”表演,而是努力回归现实主义的表演传统,从生活出发塑造真实、生动的人物形象,因此,它在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史上具有一种过渡性的意义。二、日常化表演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电影观念的革新,中国电影表演美学开始出现一种日常化表演。它是对戏剧化表演的一种反拨,要求电影表演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自然,更加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达。它是在纪实美学的电影观念影响下产生的,要求电影表演摆脱戏剧化的痕迹,追求一种生活化的表演风格。日常化表演的出现,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文革”结束以后,人们开始反思历史,追求真实和自由,电影观念也开始发生变化,纪实美学逐渐成为电影创作的主流。在这种背景下,电影表演也开始追求真实和自然,日常化表演也就应运而生。它主要体现为两种形态,一是纪实性电影中的表演,例如《邻居》中的冯汉元、《沙鸥》中的常珊珊、《都市里的村庄》中的殷亭如、《见习律师》中的孙淳,他们的表演较为生活化和自然化,注重细节和情感的表达,努力使人物形象真实可信;二是探索性电影中的表演,例如《黄土地》中的薛白和王学圻、《一个和八个》中的陶泽如和陈道明、《猎场扎撒》中的敖特根巴雅尔和巴雅尔图,他们的表演较为内敛和含蓄,注重内心体验和情感表达,努力使人物形象具有一种哲理性和象征性。日常化表演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表演美学的重大转变。它使电影表演从戏剧化的框架中解放出来,开始注重生活化和真实化,使人物形象更加贴近现实,更加具有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