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格式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7日  作者:aiycxz.cn

# 基于“互联网+”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毕业论文格式 时间:2022-02-11 10:07:41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教学需求。本文以《建筑构造》课程为例,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提出了基于“互联网+”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以期为相关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关键词:互联网+;建筑构造;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04-0154-03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技术已渗透到各行各业,并不断推动着行业的变革与发展。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业,也正经历着“互联网+”带来的深刻变革。2015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依托信息技术营造信息化教学环境,促进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推进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深入、广泛应用,适应信息时代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1]在此背景下,高校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以顺应时代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一、《建筑构造》课程教学现状《建筑构造》是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研究建筑物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该课程内容多、综合性强、实践性强,是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桥梁。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教学内容滞后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新材料、新工艺、新构造层出不穷,而教材内容更新缓慢,无法及时反映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导致教学内容滞后,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需求脱节。(二)教学模式单一目前,《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师生互动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由于该课程内容繁杂、抽象,学生仅靠课堂听讲和教材阅读,难以深入理解构造原理,教学效果不理想。(三)实践教学薄弱《建筑构造》课程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的理解。然而,目前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缺少实践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动手能力差,难以学以致用。二、基于“互联网+”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思路针对《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提出以下教学改革思路:(一)利用互联网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最新的建筑技术资料、工程案例、规范标准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建筑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可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自主学习,拓展知识面,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二)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等,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展示建筑构造的细部节点,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构造原理。同时,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增加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三)借助互联网平台,加强实践教学教师可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虚拟实践环境,使学生能够模拟建筑构造的施工过程,加深对构造方法的理解。同时,可利用互联网连接校企合作单位,开展远程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观摩真实工程项目的构造做法,提高实践能力。三、基于“互联网+”的《建筑构造》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基于以上改革思路,我们在《建筑构造》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实践探索:(一)建设在线课程资源我们利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了《建筑构造》在线课程,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习题库、案例库等资源。学生可随时登录平台进行自主学习,预习和复习课程内容。同时,我们定期更新案例库,补充最新的工程案例和构造做法,使学生能够了解行业前沿动态。(二)开展混合式教学我们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转移到线上,线下课堂则侧重于重点难点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具体做法如下:1.课前,学生在线上观看教学视频、阅读相关资料,完成预习任务,并通过在线测试检验预习效果。2.课中,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并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深化对知识的理解。3.课后,学生在线上完成作业、参与讨论,教师在线答疑解惑,并及时反馈学习情况。通过混合式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课堂参与度。(三)利用BIM技术辅助教学BIM